1914年4月,李成芳出生在湖北麻城李家河的一个老实农民家里。十岁起,他在村里私塾读书,特别爱学习,也看不惯不公平的事。国民党让他家破人亡,父母惨死后,妹妹去讨饭,他恨透了这世道,决心革命。
1935年长征时,李成芳和红军战士们面临了极大的身体和精神挑战。次年4月,他因在抗日红军大学表现出色,被派到红四方面军当通信营政委,保障通信安全。11月,他又到陕北的抗日红军大学继续学习。
1935年3月,红四方面军大张旗鼓地攻打四川和甘肃,发起了嘉陵江战役。李成芳带着队伍打头阵,直接对上国民党军的坚固防线。他们接连攻下好几个重要据点,为红军渡江扫清了路障。苦战两个月后,终于成功过江,迅速拿下茂县、威州这些关键地方。
李成芳打仗打得太猛,身体扛不住了。红一、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汇合后,他因为长时间苦战和行军太苦,病得很重,送去了红四方面军总医院,一住就是三个月。病好点后,他还是挺虚弱,行动不便。组织上就让他去红军大学继续深造,好为革命积攒力量。
进了红军大学,李成芳接受了全面的军事训练和理论学习。课程涵盖军事战略和革命思想,特别是“抗大”成立后,教学变得更好。毛泽东、周恩来等领导亲自讲课,传授革命真谛。
李成芳抗大毕业后去了晋东南,当上了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第1纵队的游击教官。他结合实战经验和先进战术,用简单易懂的方法教大家军事技术。课上他常分享战斗故事,教大家实用技巧,大家都觉得很实用。后来,他带着第3总队在山西抗日战场上多次跟日军正面交锋。
抗战时,李成芳带着队伍白天躲藏晚上行动,靠着山地跟日军周旋,打得他们措手不及。他们多次埋伏日军,成了日军眼里的“影子军”。重庆《新华日报》夸他们勇敢果断,给人民留下了深刻印象。李成芳和队伍真是抗日战场上的大英雄。
1945年9月日本投降后,国民党却不服人民解放区,让阎锡山部队攻打晋东南解放区。我军就打了上党战役。李成芳带着太岳纵队决死第一旅和兄弟部队一起打,先占了五座城,杀了七千多人,后又冒雨三天围了长治,很快破了北关防线,包围了全城。
史泽波见情况不妙,赶紧向阎锡山求援。阎锡山派彭毓斌带两万多人和两个炮兵团去帮忙。但连天下雨,山路太泥泞,彭毓斌的部队每天走不到十里,只能硬着头皮过老爷岭和磨盘岭,结果八路军很快就发现了,准备主力迎战。
太岳和冀南的两支纵队,加起来6000多人,在村民的带领下,切断了老爷岭和磨盘岭敌军的联系。李成芳带兵占了好地方,断了敌军水源,把他们困住了。彭毓斌的部队没吃的,只能挖土豆玉米,士气大跌。最后,我们用“围三阙一”的法子,引敌军往北逃,再埋伏兵力把他们全歼了。
10月4号,李成芳带队伍快速赶到虒亭镇,堵住了敌人的援军。一番恶战后,他们抓了600多敌人,还抓到了炮兵头头胡三余。史泽波想逃跑,却在东西峪被八路军围住。10月12日,李成芳下令总攻,打了三小时,消灭了一万多敌人,还活捉了史泽波和他的两个师长。上党战役大获全胜。
陈赓司令员战役后大赞李成芳:“决死第一旅,那表现真是绝了,太让人佩服了!”
1945年秋天,李成芳当上了晋冀鲁豫野战军第4纵队第11旅的旅长。他在这个新岗位上特别能打,带着队伍赢了好几场大战,让部队的战斗力更强,大家士气也更足了。
1947年8月,李成芳的军事路上出现了新机会,他成了豫西军区副司令员,没多久还代理了司令员,并且还是中原野战军第9纵队的政委。他带着部队打了好多仗,帮豫西解放区的建立出了大力。
新中国成立后,李成芳还在部队里。可没多久,政治风波就来了,他被冤枉了,被下放到农村去改造思想。尽管心里挺不是滋味,但他还是坚定地乐观地在农村待着,想着党和不用打仗的老百姓,觉得啥苦都不算啥。
1973年春天一个冷飕飕的早上,他拎着菜篮子,从北太平庄一路走到西单市场去买菜。快到市场门口时,心不在焉的他撞上了个也在买菜的中年妇女,把她的菜篮子撞翻了,菜和肉撒了一地。他赶紧蹲下捡,轻轻放回篮子里。
李成芳眼泪哗哗地流,虽然他怕太久没工作会不适应,但还是决定回来。领导让他从轻松的任务做起,慢慢找回感觉。回来后,李成芳拼命干活,为国家建设出力,一直到老,都忠心耿耿。